.jpg&w=1920&q=75)

漁味灶咖
上岸小憩一會,逛進庄頭內的時光隧道,認識重新矗立起的魚灶,領會澎湖人傳統魚產加工法,吃上一口回憶中的古早味,可能有微鹹的竹筴魚,或是鮮甜的小管,會享哪一種口福,全隨當天大海的心情。
立即報名活動資訊
費用 / 350 元/人 時間 / 1 小時 集合地點 / 離島出走工作室(紅羅魚灶) 此活動為預約制,8人成團


















遊程介紹
- 01
品味魚灶
魚灶,是經日治時期改良研發,依序以醃漬、炊煮與晒乾方式來製成魚乾的加工廠,在半世紀以前曾風靡全澎湖,現已不多見。離島出走自2019至2022年修復紅羅村永振發魚灶,除了重現各構造功能之外,也收集過去加工使用的老物件,就讓我們升起灶火,一起回味魚灶建築的風華歷史。
- 02
煠魚食魚
隨當天魚市的新鮮漁獲決定體驗的內容,有時是微鹹的竹筴魚,或是鮮甜的小管,從升火起灶開始,使用傳統老物件進行完整的炊煮流程,一步步從煮魚到食魚,體驗魚灶加工的工序。
- 03
漁村茶點
帶著煮好的魚乾或鹹小管,進入魚寮室內空間,配上沁涼的茶飲,品嚐難以用瓦斯爐復刻的鹹香味,感受魚灶文化新舊融合的心意,一邊用餐的同時,也一邊了解離島出走偕同紅羅村民重建魚灶的心路歷程。
2025.09
行程建議
Suggestions
- 漁味灶咖體驗為8人成團。
- 若有同時預約石滬探索者、石滬修復者、石滬夜行者,漁味灶咖費用以優惠價計為 250元/人。
2025.09
愛滬心得
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!
早期批來的漁獲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好並曬乾,好讓鮮魚風乾後外銷各地,屬於30~40年代從早忙到晚的總動員工作了。現在的漁灶修復後,可以做為鄉土文化的空間,有活歷史的大姊大叔們親自示範,經由體驗,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。
紅羅罩的魚灶除了實實在在是個時代的榮景,也是不分地域的澎湖回憶。
「魚灶」則是後來關注才知道的另一個聽說,一個與石滬一樣聚集眾人協力的場所,用大大的tiáⁿ(鼎=鍋)盛水,燒柴、煮魚、接鹹汁(類似魚露),再小心翼翼地把魚放到péng(類似篩網)上風吹日曬,等成魚乾。 這次終於親眼看到了,和曾宥輯與政凱許一起去看荒廢的舊魚灶,聽馥慈介紹修復重生的魚灶,和它的使用程序與過往榮光,再看著洪振坤坤哥和麗華姐添柴加薪,顧著那鍋熱滾滾的熱水,再依序放入四破魚、臭肉魚、小捲川燙,就是長輩們口中的 sa̍h-hû(煠魚,煠=沸水煮),我最無法抵擋這種穿梭時空的重現了,太感動嗚嗚嗚,好好吃嗚嗚嗚。 雄哥指著剩餘的熱湯說:「Khah-chá gún tiō sī ē the̍h han-chû khù ùn che kiâm-chiap lâi chia̍h. (較早阮就是會提番薯去搵這鹹汁來食。)」 !!!? 這句話不就是我媽媽這三十年來重複講了N次的「想當年」起手式嗎?還一字不漏都相同! 回家和家裡分享的時候,被所有長輩唸了,唸我怎麼沒有帶一些鹹汁回家,那可是屬於「他們的」童年回憶,瞬間啪地打開了大家的話題。
讓離鄉的我們想起以前在澎湖的生活
魚灶是以前我和爸爸媽媽在澎湖生活很重要的生活經歷,長大離鄉後就慢慢淡忘了,但在這次返鄉尋根之旅,因為離島出走的修復,讓我再次嚐到以前生活的滋味,真的很感動!大大推薦!
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
大家有看過澎湖的石滬、魚灶嗎? 這是澎湖在地非常傳統的捕魚、煮魚的方式,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,在 離島出走 isle.travel的努力下,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 讓年輕人回到故鄉發展,把不同的想法、創意,加入地方的DNA,和在地的人、社群團結在一起,激盪出地方的產業和特色。這是我們從2016年推動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。 我也要邀請爸爸媽媽們,暑假期間可以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走走,也推薦可以看看不同縣市的地方創生團隊,讓他們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台灣。孩子們如果有能力,也推薦大家可以來趟島內的探險之旅,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記憶與不同,讓我們趁著假期,認識台灣,了解我們的家鄉。
美味的竹莢魚
用灶煮過的竹莢魚就是不一樣,很特別的漁村飲食體驗,除了認識魚灶建築,還有善良純樸的居民,下次一定會再回訪!要去參加石滬體驗!
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!
早期批來的漁獲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好並曬乾,好讓鮮魚風乾後外銷各地,屬於30~40年代從早忙到晚的總動員工作了。現在的漁灶修復後,可以做為鄉土文化的空間,有活歷史的大姊大叔們親自示範,經由體驗,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。
紅羅罩的魚灶除了實實在在是個時代的榮景,也是不分地域的澎湖回憶。
「魚灶」則是後來關注才知道的另一個聽說,一個與石滬一樣聚集眾人協力的場所,用大大的tiáⁿ(鼎=鍋)盛水,燒柴、煮魚、接鹹汁(類似魚露),再小心翼翼地把魚放到péng(類似篩網)上風吹日曬,等成魚乾。 這次終於親眼看到了,和曾宥輯與政凱許一起去看荒廢的舊魚灶,聽馥慈介紹修復重生的魚灶,和它的使用程序與過往榮光,再看著洪振坤坤哥和麗華姐添柴加薪,顧著那鍋熱滾滾的熱水,再依序放入四破魚、臭肉魚、小捲川燙,就是長輩們口中的 sa̍h-hû(煠魚,煠=沸水煮),我最無法抵擋這種穿梭時空的重現了,太感動嗚嗚嗚,好好吃嗚嗚嗚。 雄哥指著剩餘的熱湯說:「Khah-chá gún tiō sī ē the̍h han-chû khù ùn che kiâm-chiap lâi chia̍h. (較早阮就是會提番薯去搵這鹹汁來食。)」 !!!? 這句話不就是我媽媽這三十年來重複講了N次的「想當年」起手式嗎?還一字不漏都相同! 回家和家裡分享的時候,被所有長輩唸了,唸我怎麼沒有帶一些鹹汁回家,那可是屬於「他們的」童年回憶,瞬間啪地打開了大家的話題。
讓離鄉的我們想起以前在澎湖的生活
魚灶是以前我和爸爸媽媽在澎湖生活很重要的生活經歷,長大離鄉後就慢慢淡忘了,但在這次返鄉尋根之旅,因為離島出走的修復,讓我再次嚐到以前生活的滋味,真的很感動!大大推薦!
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
大家有看過澎湖的石滬、魚灶嗎? 這是澎湖在地非常傳統的捕魚、煮魚的方式,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,在 離島出走 isle.travel的努力下,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 讓年輕人回到故鄉發展,把不同的想法、創意,加入地方的DNA,和在地的人、社群團結在一起,激盪出地方的產業和特色。這是我們從2016年推動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。 我也要邀請爸爸媽媽們,暑假期間可以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走走,也推薦可以看看不同縣市的地方創生團隊,讓他們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台灣。孩子們如果有能力,也推薦大家可以來趟島內的探險之旅,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記憶與不同,讓我們趁著假期,認識台灣,了解我們的家鄉。
美味的竹莢魚
用灶煮過的竹莢魚就是不一樣,很特別的漁村飲食體驗,除了認識魚灶建築,還有善良純樸的居民,下次一定會再回訪!要去參加石滬體驗!
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!
早期批來的漁獲要在短時間內處理好並曬乾,好讓鮮魚風乾後外銷各地,屬於30~40年代從早忙到晚的總動員工作了。現在的漁灶修復後,可以做為鄉土文化的空間,有活歷史的大姊大叔們親自示範,經由體驗,感受無形文化傳承下去的特殊意義。
紅羅罩的魚灶除了實實在在是個時代的榮景,也是不分地域的澎湖回憶。
「魚灶」則是後來關注才知道的另一個聽說,一個與石滬一樣聚集眾人協力的場所,用大大的tiáⁿ(鼎=鍋)盛水,燒柴、煮魚、接鹹汁(類似魚露),再小心翼翼地把魚放到péng(類似篩網)上風吹日曬,等成魚乾。 這次終於親眼看到了,和曾宥輯與政凱許一起去看荒廢的舊魚灶,聽馥慈介紹修復重生的魚灶,和它的使用程序與過往榮光,再看著洪振坤坤哥和麗華姐添柴加薪,顧著那鍋熱滾滾的熱水,再依序放入四破魚、臭肉魚、小捲川燙,就是長輩們口中的 sa̍h-hû(煠魚,煠=沸水煮),我最無法抵擋這種穿梭時空的重現了,太感動嗚嗚嗚,好好吃嗚嗚嗚。 雄哥指著剩餘的熱湯說:「Khah-chá gún tiō sī ē the̍h han-chû khù ùn che kiâm-chiap lâi chia̍h. (較早阮就是會提番薯去搵這鹹汁來食。)」 !!!? 這句話不就是我媽媽這三十年來重複講了N次的「想當年」起手式嗎?還一字不漏都相同! 回家和家裡分享的時候,被所有長輩唸了,唸我怎麼沒有帶一些鹹汁回家,那可是屬於「他們的」童年回憶,瞬間啪地打開了大家的話題。
讓離鄉的我們想起以前在澎湖的生活
魚灶是以前我和爸爸媽媽在澎湖生活很重要的生活經歷,長大離鄉後就慢慢淡忘了,但在這次返鄉尋根之旅,因為離島出走的修復,讓我再次嚐到以前生活的滋味,真的很感動!大大推薦!
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
大家有看過澎湖的石滬、魚灶嗎? 這是澎湖在地非常傳統的捕魚、煮魚的方式,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,在 離島出走 isle.travel的努力下,不只成為觀光旅遊的亮點,也逐漸讓大家認識不同面貌的台灣。 讓年輕人回到故鄉發展,把不同的想法、創意,加入地方的DNA,和在地的人、社群團結在一起,激盪出地方的產業和特色。這是我們從2016年推動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。 我也要邀請爸爸媽媽們,暑假期間可以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走走,也推薦可以看看不同縣市的地方創生團隊,讓他們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台灣。孩子們如果有能力,也推薦大家可以來趟島內的探險之旅,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記憶與不同,讓我們趁著假期,認識台灣,了解我們的家鄉。
美味的竹莢魚
用灶煮過的竹莢魚就是不一樣,很特別的漁村飲食體驗,除了認識魚灶建築,還有善良純樸的居民,下次一定會再回訪!要去參加石滬體驗!